|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苍南地理气候

苍南地理气候

关键词:苍南地理气候,地理,气候,苍南,地质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苍南县人民政府,苍南县气象局,苍南县志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zjcnx.com/bendi/
  • 感谢 cangn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3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苍南地质发展史】 

  包括苍南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两次拼合、增置和三次裂角,2亿年以前已成为欧亚大陆板块的前缘。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使本地区构造复杂化,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大陆增生多旋回模式,基中起主导作用的旋回有:
  11亿年前的晋宁运动,使东南古地块与中朝古地块碰撞、拼合、增生,其时苍南地壳已奠定基底。4亿年前的加里东旋回,进一步演化成大陆性块体。1.9亿年前的印支旋回,在地块边缘或断裂凹陷部位,受海浸而出现古代生海相沉积。嗣后,经地褶皱和浅变质,构面基底和上构造层。苍南中生代火山岩盖层之下,存在着古生代基底层。
  距今1.9亿年,影响中国东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动动——燕山旋回兴起,东南大陆边缘遭到太平洋板自东而来俯冲的影响,已较稳定的大陆板块拉张变薄,并遭到强烈破坏。苍南处于脆弱的边缘,伴随地壳的重新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生长断裂,发生大规模的岩浆迸发,造成覆盖苍南全境的酸性火山岩充,形成地壳盖层,到晚白垩世,燕山旋回的火山活动停止,逐渐过渡到喜马拉雅山造旋回。
  早期喜马拉雅旋回,在浙东以第三纪玄武岩浆喷溢为代表,而苍南却无任何岩浆活动迹象。从晚白垩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地区曾强烈抬升,因风化、剥蚀作用,缺乏较好的堆积环境,致使苍南缺失这一地层,进入中更新世,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开始有第四纪沉积物,木本植物均已繁殖,并出现亚热带所具有的针阔混交林,当时鳌江尚只具雏形,流水作用还不十分活路,堆积物以洪积为主。晚更新世初斯,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流水作用活路,鳌江继续发育,并在山前地带出现洪积粘性土碎砾石层。晚更新世早期,苍南发生第四纪第一海侵,东部平原河流退缩,中期海水逐渐退却,鳌江下游形成内陆湖泊,湖盆曾两次扩大;中期末,出现第二次海侵,东部平原河谷出现海相地层;全新世初期,出现第三次海侵,鳌江流域伸入到观美和平阳县水头沟谷内。三次海侵一次强于一次,说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苍南地壳处于缓慢下降,一直延续至今。
【苍南地貌】 
  苍南地貌它可划分为陆地地貌和海岸地貌。
【陆地地貌】  有四种基本类型:
  1、侵蚀剥蚀山地:以鹤顶山为代表,属火山碎屑岩低山,由熔凝灰岩和凝灰岩组成。
  2、侵蚀剥蚀丘陵:炎亭河谷以东近岸地区,是曲型的火山碎屑岩丘陵。
  3、洪积平原:横阳支江上游,河谷狭窄,水流湍急,谷底常见砾石河床,而中下游河段渐次拓宽,河床坡度逐步平缓,水速递减,河谷有相当宽广的冲积平原。
  4、海积平原:鳌江南岸平原,原系半敞开的古海湾,自龙港至新陡门的沿江平原属海积平原,其南面平原的主体则由潮流带来泥砂填淤而成。
【海岸地貌】  有两种基本类型:
  1、海积平原岸:龙江至琵琶山为其岸段。鳌江每年有大量的泥砂入海,淤成滩涂,海岸带也发育宽度平均约5公里的潮滩。
  2、海蚀山地港湾岸:在琵琶山以南开阔岸段上,海岸受山地地形制约,复经强烈波浪作用,形成许多岬角和港湾,交替成曲折岸线。
【苍南山脉】  
  南雁荡山脉从平阳伸延至苍南北部,自西向东,峰峦连绵,在天井乡有狮子岩(1072米)、棋盘山(1231米),在县林场有白岩山(868米)。白岩山东移腾垟有杨家山(485米)。杨家山南移碗窑有站旗岗(553),东北移为南网山(753米)。南网山东南移为大玉苍山。大玉苍山伸向东南是桥墩是畲客寺尖(210米)和鹅峰山(446米),伸向东北是县林场的玉苍山(901)米和浦亭的大坪头山(454米)。大坪头山东自然移凤池有大宝图山(393米),入平阳县境后复折至凤池,则为录永山(455米),最后延至平阳麻步。
  西南与泰顺、福鼎县交界线上,山脉自西北向东南伸殿,在天井有高枯山(1171米)、柯岭头(986米),大龙有仰天湖(509米),五凤有长龙岗(557米)。仰天湖山东北移至大龙山(533米)后,再北移是大茶山(452米);东移至观美有泰顺墓山(500米)。
【苍南山地与丘陵】  
  苍南有广大的山地和后陵,境内山体岩石断裂方向为北东和北西向,山峰分布、溪流方向和嶂屏展布,均表现这一特征。
  在腾垟至仰天湖一线以西地区,包括天井、莒溪及碗窑、腾垟乡的一部分,为中山、低山区,面积97平方公里。这里层峦叠嶂,坡度陡峭,北西南三面有棋盘山、狮子岩、高枯山、九峰山、桂花坑和柯岭头等千米以上或近千米的山峰,东面杨家山、站旗岗和仰天湖山的高度亦在500米左右。
  在腾垟至仰天湖一线以东,东达海岸,北接平阳,西南与福建交界范围内,除海积、洪积平原外,为低山、丘陵区,面积729.5平方公里,这里近千米的山峰只有大玉苍山、玉苍山和鹤顶山,其余都是低山和丘陵。山势由西向东渐趋低下。
  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和缓坡地均已利用,大多为旱地;而在丘间低地或丘麓有水源处,则多为水田。
【苍南平原】   
  苍南平原有海积平源和洪积平原。
【海积平原】      
  面积计229.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北部,鳌江下游南岸和横阳支江下游地区。这里原系古海湾,由潮流带来的泥砂逐渐填淤而成,河道稠密,地势较低。除鳌江流经平原北部外,还有横阳支江、灵溪塘河、沪山内河和以龙(港)金(乡)运河为主河道的江南水网。平原海拔高程多在5米以下,由西向东逐步下降,对务、沪山、凤江、江山、平等、白沙等乡在4.5米至3.1米,湖前镇、龙港镇北面仅2.8米至3.1米。以横阳支江为界,又分为江南垟和江西垟两片水网平原。这里耕作精细,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马站平源亦为海积平源,包括马站、魁里、蒲城、沿浦等乡镇,以及城门乡的一部分。
【洪积平原】     
  主要分布于桥墩至灵溪一带较大河谷中,包括桥墩、黄檀、观美、南水头等乡镇的平原地区。藻溪谷底的河漫滩地,亦属洪积平原。全县洪积平原的面积29平方公里。
【苍南滩涂】   
  全县滩涂面积97.24平方公里。除龙江至琵琶山一带的海积平原沿岸的南涂外,还有大渔、沿浦两个较大的海湾,潮间带滩坡亦较宽阔。
【南涂】   
  位于鳌江下游南岸,分布于龙江、海城、白沙、芦浦、巴艚等乡镇,面积47.69平方公里。滩涂泥砂由风浪、潮汐、流水堆积而成。
【大渔湾滩涂】   
  位于东南海岸,分布于大渔、龙沙、中墩、赤溪等乡镇,面积26.97平方公里。滩涂北部以砂泥底质为主,南部以泥砂为主,滩涂有赤肖、龙沙、石塘等溪流淡水流注。
【沿浦湾滩涂】    
  在县南沿海一带,分布于霞关、澄海、沿浦、云亭等乡镇,面积14.32平方公里。滩涂底质以泥砂粉为主,有沙埕港水和下在、沿浦河水流注。
此外,还有渔寮、炎亭、北关等沙滩。
【苍南岛屿】   
  苍南浅海中,共有岛屿和岛礁149个,陆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84个,陆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岛礁65个,其中有人岛3个。岛屿面积计10.123平方公里,主要有:
【北关岛】     位于东经120°31′35″,北纬27°10′,全岛南北走向,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明嘉靖二年(1523),为镇下关(即霞关)三关卡之一。清同治年间(1862~1874),内地移民始来此垦荒定居。1990年有居民102户,413人,建有渔埠2处。
【南关岛】     位于东经128°28′25″,北纬27°08′52″。岛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明代以来,为镇下关三关卡的前哨阵地。1990年有居民173户,694人,建有渔埠、码头3处。
【官山岛】     位于大渔湾出口处,是大渔港的港口屏障。面积1.32平方公里。1976年大渔乡民在此开辟大场。1990年有居民19人,西南部有简易渔埠,可泊船只或靠岸作业。
【星仔岛】     位于东经120°49′54″,北纬27°02′48″,在七星岛主岛,面积1.486平方公里,每年有苍南渔民在此搭寮暂住。1985年10月,苍南县人民政府在岛的南端树碑,以明权属。
【大门山】     位于中墩港口,面积0.266平方公里,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中墩渔民已在此开发捕捞业。70年代在岛上建有林场。
【琵琶山】     位于东经120°39′42″ ,北纬27°30′33″,面积0.568平方公里,山南与巴艚镇南岙沙相对。
【长腰岛】     位于东经120°41′54″,北纬27°31′38″,为长腰山(又名长屿山)的主岛,面积0.028平方公里。
【气候】
【四季】苍南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日照时数较多,雨量充足,空气湿润,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匀,容易出现洪涝和干旱。
  春季,北方干冷空气逐渐衰退,南方暖湿气流开始活跃,风向多变,云雨增多,湿度波状上升,但时有强冷空气南下,出现“倒春寒”。
  春末夏初,属梅雨季节,冷暖空气交替侵入境内,多阴雨天气,大风暴雨较多。7月至8月间,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多晴热天气,时有雷阵雨,同时台风影响渐次增多,常造成洪涝灾害。
  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变时期。9月气温仍然较高,台风活动仍很频繁,降水较多。秋分前后,暖湿气流减退,干冷空气增强,温度波状下降,雨水减少,气温日较差大,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冬季,在北方干冷气团控制下,盛行偏北方,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少雨而寒冷。
【气温】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4℃~18℃左右。影响各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海拔1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7.8℃~18.5℃;海拔100米至400米,为16.2℃~17.7℃;海拔400米以上,为14℃~16℃。其水平分布,江南平原与马站平原较高;玉苍山与鹤顶山山区一带较低。
  全年最热的为7月,月平均气温24.1℃~28.8℃。1988年7月22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全年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3.7℃~3.6℃。年极端最低气温也出现在这个月。1963年1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5℃。
【无霜期】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208天至288天。随着海拔上升,无霜期渐短。灵溪镇年平均初霜日在12月8日,终霜日在次年2月22日,无霜期为288天;马站平原年平均初霜日在12月2日,终霜日在次年3月20日,无霜期273天;玉苍山海拔790米处,年平均初霜日在11月10日,终霜日在次年4月15日,无霜期为208天。
【降水】境内年平均降雨量在1303.9至2140.0毫米之间。因受玉苍山、鹤顶山等地形影响。降雨量自西部山区、半山区向东部滨海平原涕减。
降雨量的年内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相对雨季和两个相对干季。3月至6月是第一个雨季。
【降雪】增内很少降雪,年平均降雪仅3至4天。降雪的平均初日为1月14日,终日为2月25日。平地一般无积雪,但个别年份也有异常情况,1989年1月13日夜降大雪,平地积雪17厘米左右。
【风】一年中最多的风向,1月为东—东北风。7月至8月为南风,其余各月均为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月平均风向以8月最大,2.4米/秒;6月最小,1.7米/秒。极大风速40.4米/秒,出现在1963年5月10日,为南—西南风。
【灾害性天气】
【台风】
  1949至1990年,境内共出现有影响台风111次,平均每年2.64次。其中有严重影响的43次,平均每年1.02次。台风季节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9月最多,占33.34%;8月占32.44%;7月占23.42%。最早出现有影响台风的时间,是1961年5月25日至29日的4号台风;最晚出现的台风是1967年11月17日至19日21号台风。
  对境内有影响的台风,活动路径大致有三:一是在厦门至温州之间登陆;二是在温州以北或厦门以南登陆;三是由近海转向。这路台风次数最少,影响较小,雨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下,但沿海海面有大风。
【干旱】
  境内发生的干旱有伏旱、秋旱、伏秋连旱、冬旱、秋冬连旱、春旱等,以伏旱和伏秋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
——摘自《苍南县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