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蒲城乡

蒲城乡

关键词:蒲城乡,苍南蒲城乡,蒲城乡人民政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蒲城乡位于县城南30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人口0.7万。
  地处海滨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西南为山地。西门外大溪东流与东门港围绕城外,汇入蒲江河,经沿浦出海。有公路通往马站,与灵溪至霞关公路连接。
  耕地面积3360多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次之。山地种有杉、毛竹、黑荆树、马尾松和茶等。果树有柑桔、桃、梨、杨梅、四季柚。农户种植蘑菇,建有“苍南县蒲城乡食用菌开发公司”。
  古迹有建于明洪武二十年蒲壮所城,主体城貌基本保存完成好,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要补充资料的乡镇请予本站管理员联系)

  “蒲壮所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抗倭防御体系,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原系沿浦湾一角,因潮汐涨落,泥沙淤积,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1500多年前,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而得名“蒲门”。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首任千户总驻守夏积在龙山脚下主持修建蒲城城墙,3年后竣工,此地便改名为“蒲城”。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北依龙山,面向大海,城墙周长2公里,高4.5—7米,底宽8—12米,顶宽4-8米,分东南西三门,都筑有瓮城和城楼,另有敌台6座,城堞611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当时有“千户等官十四员旗兵一千二百三十二名”,归属金乡卫,下辖—批寨(城堡)堠(烽火台)。

  “蒲壮所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基础设施构造极为合理,建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门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米, 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其他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再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共有东、南、西三个城门,正门威远门1987年夏整修复原,明代齿形垛堞,形貌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这是战时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用的。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今天的城楼是后来重建的,里面陈列着当地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城楼的右侧立着三块石碑,记载着蒲城的建城历史。

  南城门又称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上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进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

  拱券门原设门户,现已毁。西城门又称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没有南堡岭烟墩, 由北到南分列顸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