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艺林剪影

艺林剪影

关键词:艺林剪影,苍南文化,叶适今, 鲍克让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苍南县史志办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zjcnx.com/bendi/
  • 感谢 cangn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20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鲍克让
 
                                                                            一代名士叶适今
  
 叶适今(1880—1959),字联芳,别名识荆,号雁荡山人。灵溪镇上街人。他自幼聪慧,志向恢宏,以“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之句自勉。
    清朝末年。叶适今考取秀才。废除科举后,就读于浙江杭州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于1902年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学成归国后,历任浙江省都督府秘书、省教育会副会长、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当时鲁迅先生亦在该校任教)。后又在杭州甲种蚕桑学堂、省立六中(台州中学)、省立十一中(处州中学)等学校任教。因当时军阀混战,教育界也一片混乱,他遂于1928年回归故里。    ’
    这位前清秀才,东瀛学子,一向开明豁达,淡泊名利,深受世人敬重和爱戴。他出身于殷商富户,却不为钱财所动,认为“钱财未必是好物:儿孙贤,必分其志;儿孙不肖,必增其过”。他自己一生布衣布鞋,粗茶淡饭,过着淡泊的生活。
    叶适今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能诗文,善书画,其书法造诣颇深,擅篆、隶、楷、行诸体.早年曾在杭州出版“天下英雄帖”。孙中山先生逝世那年,他曾在杭州书写一大幅挽联:为民国而生,为民国而死。表示对这位革命先行者的深切悼念。叶先生中年后,书法搏取北碑,尤得力于《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等,苍劲古朴,功力颇深。解放前后,南港一带的庙堂、祠宇、戏台或商店的匾额、楹联,多出其手。其丹青以水墨梅花为佳。先生晚年以诗文自娱.常在县政协主办的内刊上发表诗词。平时,他经常在瓜菜满畦、飞红流翠的自家后园一边劳作,一边吟诗,其悠然自得之神态,让人领略到古代隐逸诗人田园生活的情韵。可惜先生的文稿、手迹和家藏的古今中外书籍于十年浩劫期间伺之一炬,而今其后代有记载的恐怕只有《灵溪八景》(七绝•八首)和他临终前正襟危坐挥毫写就的长达两百字的自挽长联,《灵溪八景》状物抒隋,格调清新。其中的《灵江紫带》:灵江入海源流远,如带束腰水一湾。萦绕东南成重镇,沿溪列肆缘回环。《龟山清泉》:山井寒泉涌一泓,出山水浊在山清。如龟不老留名胜,似镜无痕澈衣明。先生的自挽长联,正是自己一生的写照,其超脱的襟怀令人肃然起敬。长联日:溯生平噩梦婆娑,阅尽繁华境界,饱经沧桑潮流,数十载掌执教鞭,栽培桃李满天下。年迈,鼓=F劲,争上游,遵循总路线。原冀建设祖国,利济群生,绵延遐龄百岁寿,适叨共党隆遇,奖励禄位功名七八梯,杖国杖朝,享受人间幸福;愿此去灵魂活泼,飞行浩渺寰区,环游全球宇宙,亿兆里参观景物,出入波涛空瞑中。云腾,乘长风,破巨浪,远渡两极洲。还须视察雪峰,踏查玄圃,萍飘瀛海三神山,诧迹方壶圆桥,跋涉蓬莱弱水千万古,学仙学佛,永作世外逍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适今先生历任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于1959年病逝。当时,中共平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都派人前来吊唁。灵溪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等各界人士数百人,在低回的哀乐中深切悼念这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人士。
 
 
泥塑精魂姜岩生
 
l984年5月的一天下午,国家领导人万里、李鹏(当时均为国务院副总理)等在山西省委、省府领导陪同下驱车来到五台山名刹一一塔院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刚刚塑成的形体高大,形神妙肖,身饰黄金,光彩灿然的文殊、普贤诸等菩萨,并当场向其作者一对父子面询了造像:[艺的程序。当得知这父子俩来自温州苍南时,万里同志翘起大姆指说道:  “温州人,好厉害呀!”这时,李鹏同志等人也满意地点头微笑。一一这父子俩就是我县民间泥塑艺术家姜岩生老先生和泥塑新秀姜玉锵先生。
今已作故的姜岩生老先生,1916年5月出生于我县沪山镇前蔡村的泥塑世家,其父亲
云亭先生是名闻乡里的泥塑高手,且擅长木雕、米塑和绘画。姜岩生先生从小就受到雕塑艺术的熏陶,读了五、六年私塾之后,便随父学艺。由于他机敏而好学,而且对雕塑艺术的悟性很高,很快便得其父真传,因而其后几十年问所创作的大量泥塑作品,技艺精湛,内涵丰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姜老告诉笔者.要为佛寺道观造像(泥塑).必须熟请释、逆二教的教义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如释迦牟尼等佛像的造型,是神化了的人的形象,故求神似不求形似,动作姿势允许夸张:其体形高大过人,面部丰圆,眉似新月,隆鼻厚唇,大耳垂肩,一副“无喜无忧”之神态,且配以旋涡状的衣褶。而道观中玉皇大帝、老子等塑像,窑颜清癯,与真人比较接近,显示其“仙风道骨”之特征。佛寺大雄宝殿两旁端坐的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则要达到粗看貌似强盗,细看均为慈悲之相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姜岩生先生父子俩不但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北京白云观等名山寺观留下杰作,更为浙南闽北的道家禅林添上佳篇。其中,在北雁荡山北斗洞中依洞壁跌宕起伏之形状而创作的群像式泥塑《八仙过海》,李铁拐跨坐葫芦,韩湘子身骑飞鹤,何仙姑摇橹于飞槎(即飞舟),曹国舅、吕洞宾槎上端坐对奕,张果老倒骑毛驴,蓝采和手擎花篮,汉钟离脚蹬宝扇为舟楫,八仙竞渡各显神威。那栩栩如生的形态大有呼之欲出之势。另一处,马站蒲壮所城后英庙中抗倭英雄陈老(后英)的塑像,身着蓝衫,脚踩山鞋,持斧端坐,目光凝视,姿态威严,英容可掬,堪称传神之作。灵溪“灵山观”中高达6米的玉皇大帝,也是形神并茂,颇具功力之作。姜老不但毕生倾心于泥塑工艺,也钟情于尺幅画卷之中。他以神佛仙道为题材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国画作品,尤其是十八罗汉的肖像,给人以自然厚朴而空灵飘逸之感。

 
乐坛名师杨大伦

1998年一个细雨迷蒙的秋日下午,笔者慕名专程拜访了蛰居于我县仙居乡神宫桥树的乐坛名师杨大伦先生。在其嫡传弟子杨成桥的引荐下,两鬓苍苍、面容清癯的杨老在自家的檐下门庭热情地接待了我。
      他和颜悦色,侃侃而谈,回首艺坛沧桑,倾吐人生感悟……
今已作故的杨大伦先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他精通京、昆、瓯、和以及梆子戏等各个剧种的音乐,擅长唢呐、笛子、京胡、二胡、板胡、月琴、三弦等乐器的吹奏弹拨,而且能司鼓、谱曲.一时誉满乐坛,名噪东瓯。古人云: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杨老教授生徒.早享盛名,手下弟子少说也有300号人(包括戏班和乡村吹打班)。当他30岁生日时,望里北茶寮的一批弟子红红火火,为其做寿。因而我县江南一带流传着“杨大伦30岁做寿.32岁娶妻”的佳话。
 杨大伦先生祖籍平阳县腾蛟凤巢桐桥头,1916年出生于瑞安城关,后迁居仙居乡。他家道贫寒.读过几年书后,16岁便入京剧班社“金福连”学艺藻生,其后相继辗转于“老同福”(昆班)、“天蟾舞台”(京班)、“胜阳春”(京班)、“同福连”(匝和班)、“一品春”(京昆)等班社,专事“正吹”、司鼓等,其间因农村衰败凋敝,戏班一度解散,杨先生转入金乡、钱库等乡间执教吹打班。建国之后,杨大伦先生开始焕发了艺术青春,他加盟平阳新民提线木偶剧团;1953年调到温州红旗京剧团(平阳京剧团前身):六十年代初又上调温州地区和剧团。他不但成为浙南乐坛的台柱,而且为发掘、整理和剧传统剧目和谱曲尽心尽力,默默奉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杨大伦先生数十年来勤学苦练,博采众长,琴萧鼓乐全能,文堂武堂兼优,其吹奏技艺在同行中胜人一筹。尤其是他的唢呐吹奏,行腔自如,流畅优美,抑扬疾徐,跌宕多姿,更为人们叹服的是,同一首唢呐曲调或“柳条金”或“梆子串”,他在婚娶和丧葬的不同场合,能够吹奏出欢乐昂扬或悲凉压抑的不同韵味,以融合其喜与衰的气氛。而且,他吹奏唢呐时,变化自如,管上的每一个孔,都能吹出7个音调来。从杨老的嫡传弟子杨成桥、朱阿培等人的闲聊中,获悉关于杨老颇有传奇色彩的几则传闻。其一,杨老有一次在演奏戏剧《白蛇传》选段“断桥”时,故意掐断一根弦线,用单根弦线操琴(二胡),同样能达到音律谐和,声韵有致。其二,杨老六十年代在宜山朱处村为朱氏兄弟俩同日结婚吹打时,一人同时吹奏两把唢呐,乐声沸天,气氛热烈,围观之人,拍手叫绝。其三,杨老有一次边吸香炳边吹笛子.烟雾袅袅从各个笛孔飘出,令人忍俊不禁。杨老又是传统曲目的“活词典”,比如《八仙》,别人一般只能知晓演奏一、二个曲子,而他能演奏十五个曲子,还有,杨老熟谙京、昆、瓯、和的唱腔。他清唱的和剧《白蛇传》“断桥”一折.许仙行路这~段,回肠荡气韵味十足的唱腔.受到来温视察的国家文化部马彦祥一行的赞赏。马老当场对瓯、和剧团的青年演员们说:唱得多好,你们都要好好向杨老先生学习啊!

 
文化名人鲍铭书

鲍铭书(1865一1937),又名潜,字竹君,别字拙中,号公素.又号筠庄,我县江南刘店(今龙港镇)人。与近代温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刘绍宽同村、同学,乃莫逆之交。他出身农家,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14岁应童生试.得第一名.名噪乡里。困家贫,早早出外授课谋生,课余练习五禽戏及书法。不久患肺病咯血,至30岁身体渐康复,再参加岁试,补为禀膳生。鲍铭书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但擅长诗文,而且书法造诣颇深,著有《东瓯金石志》、《两浙鲍氏文征》、《凫渚酬唱集》及《筠庄集》等等。其中《筠庄集》由杨悌(书法家,我县张家堡人)题写书名,刘绍宽作序。
鲍铭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乐教兴邦,造福桑梓。科举制度废除后。他与刘绍宽率先在家乡办起第一所新学制白沙小学(当时称白沙国民小学校)。刘绍宽赴温任职后,鲍铭书任校长。其时,该校学生的成绩在江南各小学名列前茅。因而,鲍铭书被县劝学所聘为劝学员,民国初年又被选为县议员。民国四年(1915年),邑人王理孚发起纂修《平阳县志》,刘绍宽任副总纂(当时县知事符璋任总纂;一年后符璋调任,实由刘绍宽总其成).邀请鲍铭书编金石志,并兼校勘。其间,鲍铭书不辞辛劳,足迹遍及全县,搜罗、拓印了大量的摩崖、碑刻、题桥、塔砖等,详考细证,编撰入志。十年后,县志完成,他回归自沙小学,为扩建校舍而奔走。
鲍铭书为人方正,一生淡泊,没有世俗嗜好.只以书法诗文自娱。他相继参加过客寓温州17位乡友结成的续兰吟社(1883年),与江南诗友杨砚农等结成的无闻社(1914—1924每年聚会一次,共同赋诗纪念,由刘绍宽编成《十年重阳酬唱录》):与刘绍宽、王理孚等10人结成的戊社等,同吟友们小酌品茗.诗词唱酬。刘绍宽在《筠庄集》的序言中称;鲍铭书善辞赋.:工楷法。纵观他的诗词作品,或描写自然景物,或纪事抒怀,都给人以清新自然,鲜明生动的感受。他的《公婆石》  诗写道:闻说石公山有妇,永康图志足参详。天生伉俪成仙隐,重为搜奇到始阳(平阳旧县名始阳)。另  首《炎亭》写道:万丈奔涛遥接天,归帆飞渡夕阳烟。海中岛屿知无数,都送浓青到服前。作者把山海景观描述得如绘如画。再如《筠庄杂咏》一诗:碧波虹卧野桥高,佳日春秋放小舢,远岫螺青分一角,平堤鸭绿涨三篙。;雨余渔舍闲蓑笠,水足农用罢桔槔。且喜鸥乡居独隐,任他人海起惊涛。作者笔下以恬淡、清逸的诗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在故国衰微,世事纷繁的情势下追求向往桃花源式田园生活的心境。
鲍铭书的书法“工楷法,善八分”(即楷书、隶书),当年颇负盛名,许多寺观、庙宇、学堂请他题写匾额或楹联。如今保留完好的有民国五年为清代诗人张綦母《船屯渔唱》石印本的题签“船屯渔唱笺释鲍潜题”和南雁荡山钓矶附近的摩崖题刻“锦水流丹  民国五年鲍潜题”,均为隶书,道劲俊秀,颇见功力。

 
粱祥川妙手绘风情

在我县举办的历屙文化节期间,一架架独具风情的平阁、高阁(俗称“抬阁”)接踵而来,给“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县城灵溪镇带来万人空巷,一片欢腾。无论是那《苍龙过溪》中昂首摆尾、鳞光闪闪的巨龙,  《孔雀开屏》中翠羽展合、亭亭玉立的孔雀,还是美猴称王、众猴朝拜的《水帘洞天》,龙牵凤辇、仙女环侍的《洛神出巡》,其神韵风姿,引人入胜。这些得意之作,几乎都出自名闻乡里的民间艺术家梨祥川先生之手。
退休老教师粱祥川先生,l930年出生于灵溪镇。他的父亲梁声闻先生是一个民问艺术杂家.故自幼受其薰陶,学会了米塑、泥塑、剪纸,彩扎和绘画等技艺,这就为日后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和参与“抬阁”游艺的设计和领衔制作夯下坚实的基础。
“抬阁”是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为一炉的民问传统游艺,要全面驾驭其制作技艺并非易事。梁祥川先生自j 5岁开始跟其父辈参与平阁、高阁的制作,得其真传,后来成为这项工艺的佼佼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苍南建县之后,他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每次县文化艺术节和灵溪浙闽边贸文化节期问,都担任“抬阁”游艺的“设计师”,并与志同道合的本镇的能工巧匠们一起精心制作,忙得不亦乐乎。
粱祥川先生设计的平阁、高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如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灵溪镇的第一架平阁是《祖国万岁》。在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下,身穿少数民族艳丽服装的小孩们围看大花篮翩翩起舞(阁内置有大转盘),表达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鲜明主题。另~架高阁《麒麟送子》,表现的已不再是旧俗中的“五子登科”,那凌空昂立的麒麟背上只有一个小孩(由女童扮饰),手持一支如意,上写“独生•优生•晚生”。古老的传说,在这里换上新的涵义,真可谓独具匠心。再者,梁祥川先生在高阔设计中,十分注重“过枝”的艺术处理,即从钢筋所制的主枝旁逸而出,站立着戏曲人物扮饰者的每架分枝(有上中下)三架,均要被扮饰者的衣物或刀枪等所遮掩,不留痕迹。于是扮演者在阁子行进中摇摇晃晃,给人以凌空兀立,无所依托的错觉,更具魅力。梁祥川先生设计的“抬阁”游艺的另一特色是构思独特,造型乖巧,耐人寻味。有雄狮脚踩滚球,孩童伞上骑车,苍龙口喷火焰等。尤其是高阁《济公抢亲》最受观众青睐。高阁上那手持蒲扇、I嘻笑风趣的济公背着浓妆艳抹的新娘(由女童扮饰)呈飞天之态势,其下吹鼓手、村民们仰天观望(取自西湖民间传说,济公借“抢亲”,引走村民,使其免受飞来峰降临的灭项之灾)。其巾,济公的头、背、腰部为纸塑,济公背上的“新娘”由一位女童扮饰,而新娘穿着红鞋的“三寸金莲”却是纸塑的,其真脚穿着草鞋,成为济公的脚,真是叫人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第三届县文化艺术节推出的高阁《满园春色》,古朴典雅,别开生面。光彩照人的牡丹仙子(由女童扮饰)在仙鹤翻飞、仙阁凌空的云端撤下一瓣瓣鲜花,而五位俊美的花神端坐在硕大的牡丹花蕊中,牡丹在旋转,花神在飘逸,整齐画西动静虚实有致,疏密雅俗相宜,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和无穷遐思。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